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民勤小曲戏概述

民勤小曲戏概述

关键词:民勤小曲戏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民勤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mqlyj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5005

   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

  民勤小曲戏概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玉寿
        
    民勤小曲戏,最初称镇番小曲,因明清时民勤县名“镇番"故名。当地又称之为小戏,相对秦腔大戏而言,是流行民勤 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。据载,自清中叶起,民勤小曲即流传 至内蒙古临河、磴口、阿拉善左、右旗及新疆等地。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“西调”、二 人台,后又与江、浙、山、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,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。据《镇番遗事历鉴》载,清道光十一年  (1831),  “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,领五徒游艺湖坝”。清同 治间,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,职业性小曲戏班“容尤堂”,曾“游艺于口外(今新疆一带),凡历三年乃归。”中华民国十五年(1926),民勤东湖艺人刘发杰组建泰和班,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。建国后,民勤小曲在音乐,表演、唱腔等方面经 过挖掘,整理,改进,提高,曾多次赴省,地、县会演。    
   
   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,优美动听.道白多用民勤方言,恢谐通俗,亲切感人.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,男角唱 时蹦蹦跳跳,女角唱时摇摇摆摆.善用扇子、手帕等小道具做 戏,故人又称“地蹦子”.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、小旦、小丑,时称“三小戏”,迨清未发展为生,旦,净、丑等行当俱 全。服装多因陋就筒,以生活服装代用,但也有一定的规制:男角着长袍,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,腰围裙带,头戴“凉壳”或“缨帽”.官宦披各色绣袍,戴官帽。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兰色背心.老旦围裙,套青袄,梳刘海;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,下着花裙,头梳髻,别簪;富贵者插各色花,带昭君裙,两翼插蝶翅白纸花;小旦一如正旦,惟脑后垂大辫。凡男角常执扇着帕,女角如之,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。化妆简单,无固定谱式,仅略施脂粉而已。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,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,其中如〈箍马盆》,<麒麟送子》、《大保媒》、《打懒婆》、《二瓜子吆车))等为独擅剧目。建国后挖掘、整理的剧目如《闹书馆》、 《下四川))、〈小姑贤》等至今仍在演出。新编剧目〈周月月〉对小曲戏剧本、音乐、表演,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,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民勤小曲戏较有影响的班杜,清代有胡兆庠戏社,陈友生容尤堂;民国有泰和社(后改演秦腔)等。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、高培阁、周玉文、田志书、陈生致等。
   
    一、民勤小曲戏剧目
    民勤小曲戏剧目已知名的有百余种,先后记录到的有五十多种,经整理加工的约有二十种.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种,1956年贡献于甘肃省文化局,今多藏省文化艺术研究室。综观民勤小曲戏剧目有以下几个特点:
    (1)特有剧目多
    仅现已搜集到的剧目中,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,其中如《二瓜子吆车》、《打懒婆》、《怕老婆顶灯》、 《赃官告状》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.尤其〈二瓜子吆车》,与全国表现苏三起解的剧目全然不同, 《中国戏曲志〉将其列为小曲戏中的代表作品。
   
    (2)独幕折戏多
    民勤小曲传统剧目除失传的《鸳鸯谮》、《王祥卧冰》、《月光带》等外,几乎全部是折戏,适于城乡地摊演出,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    (3)神怪狐妖戏多
    民勤小曲戏中神怪狐妖戏多的主要原因,是旧时民间班社大多演出于农村的庙会,演戏是为了敬神,因此要求一些班社必须备有繁多的这类剧目,否则就不能应时而演。
    (4)贤良义士戏多
    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关。
         
    传统剧目的诸多特点,与本县地理环境,风土人情,文化素养,演出场所以及物质条件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,它是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一种格局。本书收录的传统剧目,分三种类型.一,小曲戏;二、二人台;三,弹词。小曲戏有只说不唱的,如《瞎子观灯》,有只唱不说的,如〈闹书馆》,更多的则唱念做兼有.二人台多由二入彩唱,少有念白;有些曲目与小曲戏剧本无大差异,表演亦较相近,如《亲家打架》、《转亲家》等。弹词即长篇叙事民歌,语言淳朴,叙事性强,多不表演,仅为一二演员自弹(拉)自唱;有些间以白口,有些插进数板或韵句。纵横观之,弹词当属二人台的雏形,小曲戏则滥觞于二人台。

    民勤流传小曲戏剧目简介:
    二瓜子吆车     苏三由洪洞县起解山西太原复审,路过某地,由公差雇用二瓜子赶车解送.一路上,苏三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,二瓜子不时插科打浑.该剧语言朴实诙谐,表现了二瓜子诚实机灵,傻而不愚的憨相。1979年高培阁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
    下四川    干哥告诉干妹他要下四川,走云南,正月十五到扬州城里观看十盏大金灯,干妹子情愿随去。一路上,他们过河登船,游园采花,感情十分融洽。当干哥说及妻子不幸早亡时,干妹大胆提出  “干哥不嫌干妹丑,咱兄妹二人配成偶”。后进扬州城观灯,妹问哥答,既风趣又活泼,结束时唱道:“观罢灯打来玩罢景,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”。该剧节奏明快,语言通俗朴实,表现了—对青年男女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追求。1980年李恒绒、高培阁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 
    箍马盆     箍盆匠串村揽活,遇农妇张氏唤去箍马盆。箍盆匠羡张氏貌美,引逗调情,失神打破马盆。张氏与箍盆匠争辩撕打,要他赔盆,箍盆匠踏张氏的脚使其倒地,趁机逃走。小丑,小旦做工戏。唱词十分别致,上句用《四书》中的话,下一句却是民勤俗谚,既庄又谐。
 
    张连卖布    青年农民张连,赌博成性,将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财输得精光。一日,他妻四姐娃织了三丈布叫他去换棉花,结果又让他输了。他妻气极,与张连吵闹起来,张连巧嘴滑舌,百般狡辩,毫无悔意.四姐娃心灰意冷,悬梁自缢,幸被邻居王妈救下。王妈劝张连戒赌,张连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实和邻居们规劝下,发誓赌咒戒赌,终于吐出肺腑之言:  “我的贤良的妻呀,你夫张连给你赔罪了呀!”感情真挚,催人泪下。该剧主题鲜明,语言生动幽默,喜剧色彩浓厚,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,是曲子戏中最受欢迎、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。1980年高培阁、李恒绒、张鹤仙、田志书等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   
    大保媒    又名《二姐娃害病》。清明时节,许员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,遇见—位才貌双全的张公子,二人一见钟情,各自回家后都忧思成疾,卧床不起。先是张相公找到了王妈妈,请求保媒,王妈答应撮合。接着她便前来虚假探病,二姑娘吐露真情,王妈妈又一口应承,解开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,病情即刻好转。该剧语言生动,尤其王妈的说白,泼辣幽默,极具特色。1980年高培阁、田志书等口述,李玉寿记录,并参考甘肃省文化厅藏1958年周玉文演出剧本,进行了补充修订。
   
    小放牛  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,一路上唱着山歌小调,道尽了穷人的辛酸与不幸。有个姑娘前来问路,他便与她对歌,双方一问一答,说古道今,谈天论地,尽兴而散。剧本情节简明,语言生动,是小曲戏中颇受欢迎的—个。又田志书等曾演过《双放牛》:放羊放牛的两个牧童一同放牧,两个姑娘前来问路,情节唱白与前相同。今录剧本系1978年高培阁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
    阻功传  又名《冯爷娶小》。员外冯尚家道富裕,年过六旬,膝下无子,到河南娶来刘玉贞为妾。新婚之夜,玉贞啼哭不止,冯尚再三盘问,方知玉贞原是被皇上削职收监的清官刘顺之女,因筹银为父赎罪,才自卖自身为冯尚做妾。冯尚听后,决意搭救刘顺出狱,当面退了婚单,收玉贞为干女,又赠银百两,送玉贞回家与母进京赎父。此事被四季功曹报与玉帝,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冯门,并预订他们以后文武状元。1979年高培阁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按民间演出本有二,—如上述,—删功曹送子事。

    大夫小妻     年已七旬的董不清,娶下一妻—妾。妻妾之间争分吃醋,吵闹不休。这天董不清回到家中,因偏爱小老婆,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,二人大打出手,终至分家,使董不清发出“人都莫娶娶两个妻”的由衷之言。
   
    钉缸     王大娘有口旧缸,叫游乡揽活的刘三补钉,刘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,眼一走神,将缸打破。王大娘不要赔的新缸,借故讹诈。刘三自称“练就一身好武艺”,要与王大娘开打,他头顶脚踏,终于制服了“骚婆娘”,趁机逃走。该剧人物形象鲜明,语言幽默。1978年高培阁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      
    闹书馆 《梅降雪》中的一折。书生蔺孝贤赴考落榜,寓居姑母家中,对表妹花彦芳产生爱慕之情,苦无良方与之会面,闷闷不乐。有狐仙念及当日蔺生搭救之恩,妆扮花彦芳到书馆与蔺生相会.正缠绵间,被花兄锦牛遇见,兄妹二人争吵不下,后狐仙将沙子扬在锦牛眼中,趁机逃走.属生旦丑应工戏。多唱腔腔,少念白。人物有性格,语言较其它小曲剧本文雅。
   
    麒麟送子   又名《大赐福》.唐时,铁拐李被贬凡间,托生为郭得平,家贫,其妻李氏临娩,家无灯油,郭至岳父家偷油,被油工发觉,羞惧,遁往终南山,遇汉钟离,吕纯阳渡化成仙.其妻产子名郭子仪,后中状元,,回乡祭祖时,铁拐李亦化形回家,题诗照壁。李氏发觉,哭祭于祖先堂。八仙与三星临凡为其家赐福。二丑,正旦唱白做工戏。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。
   
    刘海砍樵  《万寿图》之—折。玉皇大帝寿诞,众仙于凌霄殿上饮酒庆贺,因有几位神仙尚未引渡成道,故为玉帝祝寿的“寿”字无法凑全。据四功曹查来的民间善恶,玉帝命慈航子引渡刘海,纯阳子引渡白云仙姬。八仙为母祝寿,刘海、东方朔位列仙班后,方补齐寿字。须生、小生、小旦唱做工戏。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。  
   
    活变驴  张万祥在世极端悭啬,死后见阎王哭诉苦情,阎王命小鬼送他托生还阳。张要求来生一不吃饭,二不穿衣,三不睡觉,黑夜白日好挣钱。阎王遂他的意给他披上驴皮,托化为驴,吃草料,不穿衣,日碾夜磨。老丑为主唱工戏。

    哭坟  黄世公有女黄桂香,自幼吃斋念佛。世公外出讨债,降龙罗汉化僧人来家与桂香讲经盘道,桂香因此遭继母王氏毒打,罚入磨房推磨。桂香因不堪其苦,在生母坟前哭诉。王氏因被灵官鞭打崖下。达摩祖师渡桂香为黑头观音,其父封神。小旦唱工戏。
 
    红绫帕  书生苏棒章与张世杰相约游冥王寺,苏题诗于寺墙,白太公之女白遇红观诗和之,互生爱意。白临行遗红绫帕,苏偶拾得。白大公召见苏,请柬误投张世杰.张早垂涎白女,至白家,太公却之。白遇红约苏着女装于绣阁相会。时,恰遇白母至,巧藏苏于拒中。张世杰恼羞成怒,至白白府抢亲,错抢苏生回府。太公告于官,差人带张去衙。张着妹金娥陪伴书生,二人一见钟情,暗结丝罗,苏赠红绫帕与金娥,并将其改扮男装藏于自家,自去赴京应试。白太公至苏家访苏棒章误将金娥认作苏生,以女相许。苏中状元后返家,金娥出红绫帕,二女与苏同拜花烛。小生,小旦,小丑唱做工戏。

    莺哥传  乾隆朝,北国达王沙纳摩设莺哥会,欲困乾隆。奸相温敖力主赴会,忠直谏阻,反被免官。乾隆一行抵达北地,中计被困,沙纳摩逼写让国降书,温敖劝降,大臣王杰坚拒,并派马良突围搬兵。忠直率四子大战北国,斩沙纳摩,救驾回朝。生,净唱做工戏。其初为念卷唱本,潘富堂抄本作小曲戏。

    血汗衫  兰仲礼、兰仲信与继母张氏不和,双双投军。张氏虐待忠礼之妻李氏,李被逼移居庄外。张氏亲生于兰吉子欲出外寻兄,拜别嫂子,李氏杀鸡以飨,吉子宰鸡血染汗衫,更衣而去。张氏寻见血衣,告李杀害吉子,李被判死刑。仲礼、仲信立功封官,回乡祭祖,适李氏被绑桩待斩,仲礼救回李氏,举家团圆,逐张氏另居。正生、正旦、彩旦唱做工戏。

    月光带    鬼卒因酒醉,误捉柳赛姐。因柳与其未婚夫赵旺有百日鬼魂姻缘,判官赐柳护尸丹、月光带、阴阳镜三宝还魂。赵旺在柳家借读。赛姐至书馆与赵结亲,事被家人柳林发现。赛姐父柳文命柳林买—女孩,认为义女,与赵结亲,以追人耳目。柳林失银逃走,遇赵旺,告以实情,并定计捉鬼。未果。赵父寻子未见,告柳文于开封府。包公以照妖镜使赛姐还魂,事情大白,于堂上成亲。丑,旦为主的白口戏。抡月光带是本剧特技。潘富堂手抄本有秦腔、小曲两种,情节相同,语言大异。
   
    王祥卧冰  又名《落红珠》。晋时,王祥继母康氏为己子王贤霸产,屡次加害王祥夫妇。一次康氏命王出外办货,路过香山,为司马霸掳上山,此时王肾赶至,说明原委,司马赠金送走。辽王叛,惠帝召回司马霸往剿。康氏病重,欲食鲜鱼,时值隆冬,王祥卧冰上焐得冰洞,捕鱼飨母,并获落红珠一颗。康氏食鱼后,病愈,大悔。后落红珠为兵部侍郎刘瑛所得,助司马霸破辽王飞刀,大胜回朝。有李祥者,宠妻虐母,其妻亦欲食鲜鱼,李祥卧冰,土地责其不孝母,使其坠入冰河。正生、老旦唱做工戏。
   
    因果报    又名《舍金牌》。宋,汴粱富户王忠庆妻张素贞信佛好善,劝夫娶李氏为妾,李性毒狠,借张氏将金牌舍与化缘僧人之机,唆使王忠庆醉打张氏,并挖掉其左眼。张为眼光神所救,躲入慈悲庵为尼。忠庆酒醒后悔悟,出外找寻。李氏复欲加害王子天禄和女茴香,得土地神托梦,兄妹外逃。茴香逃至慈悲庵与母相逢,天禄则由关圣梦赐神箭,投元帅胡忠邦麾下,斩将立功;李氏家罗火灾,烧瞎双目,打砖求食。忠庆亦遭劫,落为乞丐。天禄封官,归里祭祖,与母、妹团聚,并为父设醮放舍。忠庆、李氏均至求食,全家相认。雷殛李氏。须生、青衣、丑旦唱做工戏。  
 
    张四姐下凡    又名《百花山》。王母之女四神姑,下凡游百花山,遇金童变做樵夫的崔文瑞,两人相爱,同至逍遥庄成亲,并施神法搬来宋王金銮宝殿。仁宗命扬文广挂帅同包公往逍遥庄平妖,均被神姑捉住。天兵天将临凡亦被神姑收入装仙袋中。王母请来孙悟空才将神姑擒上天庭。武生、武旦唱打并重戏。
   
    杀妲己    周武王率各路诸候围困朝歌,纣王亲自出战,大畋。妲己、胡喜媚和琵琶精三妖夜劫周营,被扬戬所擒,子牙令斩之.妲己施媚术,兵将不能施刑,于牙乃用陆压所赐葫芦放出宝刀,将妲己斩首。
   
    姜子牙卖面  姜子牙昆仑学成回家,娶妻马氏,卖面度日,蚀本,又设摊卖卜。因火烧琵琶精,得纣王封官,后受妲己陷害,逃出朝歌。其妻马氏逼写休书求去,遭雷殛。文王夜梦飞熊扑帐,外出访贤,遇子牙于渭水河边垂钓。文王拜子牙为相,并亲自拉辇,以表诚意。
 
    阴阳扇  秀才赵鸿恩与柳赛姐青梅竹马,互相爱慕,订为百年之好。贾家庄贾赛姐卧病不起,阎君派鬼卒去勾魂,鬼卒却误勾了柳赛姐之魂.阎君发现错勾后,便赐柳赛姐阴阳宝扇,令与赵鸿恩结为鬼魂夫妻。赵鸿恩不知柳赛姐死去,二人在书馆夜夜幽会。一日偶见岳父家仆人柳林在墓前哭奠赛姐,方知她早已死去,十分惊怕,到处躲避,而赛姐阴魂紧追不舍,鸿恩被缠而死。双方家人同到开封府告状,赵父告柳女害死鸿恩,柳父告赵子欺负死赛姐,包公断明案情,判二人还阳婚配。
 
    怕老婆顶灯  有人畏妻,而屡有“违犯家规”之事,每错,妻令跪地上,头上置灯,灯掉下加罚。演员用一只普通饭碗,碗内装满清油,点着灯捻,放头上边唱边舞,有“老鼠过街”、  “倒推研磨”、  “猴儿尿尿”、  “长虫退皮”等特技动作,为民勤小曲特有剧目。又有〈怕老婆顶砖》一折,剧情与《顶灯》同,但较〈〈顶灯〉〉易做,演出效果相去甚远。
   
    麻女顶亲  麻女父母双亡,靠叔父吴二爷夫妻抚养长大。一日,吴二爷醉倒路旁,被叫化子袁相公所救,吴二爷问袁家中景况,袁以“月当灯,风扫地,叉叉褥子筒筒被”相对,问其职业,又以“龙头拐杖走天下,天下钱粮向我纳”作答。吴不解,觉其为人不错,便将亲生女儿许他为妻。归家告妻,妻猜破谜底,知袁乃是一个寒窑无门、衣食无着的叫化子,吴二爷大悔,遂让麻女子顶亲。麻女见袁人穷心善,袁也知麻女貌丑人勤,两相情愿,结为夫妻。
 
    白玉霜    白员外前妻留下女儿白玉霜,后妻邓氏带来一子邓金。白员外在京为贾,邓金贪色霸产,与母密谋,欲与玉霜成亲。玉霜被逼无奈,在亲母坟前的弯脖子红柳树上上吊,被青年樵夫刘三救下,认为兄妹。后因刘三无意中说出玉霜未死的消息,邓金母子得知,率众到刘三家追查,与刘母子搏斗,虽屡打不胜,但仍骚扰不止。
   
    瞎子看戏  聋子约瞎子亲家去看戏,路上二人闲谈,以生动形象的四字韵白,描述财主、穷汉和叫化子三种人过年时的不同情景,从而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形态,并以各自的生理缺陷点染铺陈,逗人发笑。该剧从头至尾无一句唱,是典型的笑谈类剧目。
   
    老少换  王媒婆巧嘴而贪财,将年青姑娘吴喜春撮合给六十岁富翁马成宪,却将五十岁寡妇配给了年青小伙肖甘民.相亲日,姑娘小伙半道相遇,—见钟情,订为终身。此时马成宪与老寡妇也在媒婆家等待相亲,媒婆见一对青年人木已成舟,乃移花接木,糊里糊涂送走四人。途中,马成宪去打酒,一对青年人趁机溜之大吉。马打酒归来,只剩下老寡妇坐地垂泪,马大怒,追上—对青年人,四人扭至公堂,知县判道:“十七十八,正合缘法;五十六十,配给扎实”。终使老少相换。

    绣楼配    王员外请年青木匠谢仁宽为女儿王月娥修建绣楼,月娥见谢心灵手巧,心生爱意,欲订终身。王员外却要把女儿许给另一员外的儿子。月娥要待绣楼建成后,当众出题考婿。楼成,王员外备好酒席,月娥当众出题,员外的儿子是白痴,一问三不知;聪明年青的木匠却对答如流,王员外只好把女儿许配木匠。

    三怕妻  农妇张氏着丈夫金善去卖猪,金好赌,将猪钱输光,回家妻子责打,选至赌友李开太家;李也因将卖布钱输光,被妻罚跪。金妻张氏赶到,与李妻王氏—起,严责两个赌徒丈夫。二人不服,告至县衙,知县判妻子打丈夫为大逆不道,欲处罚两个妇人,事为知县夫人得知,不允所判,知县也怕老婆;只得由夫人升堂代审,将两个赌徒重责了事。
   
    瞎子观灯  元宵节,张瞎子和李瘸子结伴到扬州观灯,一路上,瘸子多方捉弄瞎子;晚上住进客店,瞎子在瘸子的被角绣上—个暗号,第二天,瞎子要拿被子典当,二人争执起来,告到老爷堂上,因被上有记号,瞎子官司打赢,瘸子被打了二十大板。瘸子不服,还要去告,经店家调解后,双方各向对方认错,言归于好。
   
    王定保借当    或名〈保柱子借当》。少年书生王定保被人引诱,赌博输钱八吊,往舅家借贷。表姐春兰为王未婚妻,因借给嫁衣五件,铜钱八百,同时将—只绣鞋夹入衣中。恶霸李武举查当,因欲霸占春兰,便诬陷王定保偷盗。春兰往县衙击鼓呜冤,知县赵玉秉公而断,李武举反坐,王定保获释出狱。县中并存弹词〈〈保柱子借当》,情节与该剧略同。  
   
    打面缸    妓女周腊梅厌倦妓院生涯,告官从良。县官将她断与差役张才,又故意遣张出差山东,企图夜往张家调戏腊梅。不料其下属四吏和书吏为调戏腊梅已先到张宅,乃相互躺避,张才亦知县官不怀好意,于半夜回家自面缸中捉出县官。该剧情节简明,语言恢谐,演出时令人捧腹不置。
   
    夫妻观灯  又名《闹花灯》。王小六夫妇,于元宵节相偕观灯,每看—灯,讲出段历史故事,一问—答,颇为凤趣。
 
    走西口    二人台剧目,曲调为河套二人台风格。写玉莲和大春结婚刚满月,迫于生计,大春只得离乡背井,到西口外谋生.玉莲送夫出门,走了—程又—程,生离死别,无限伤情。
   
    小姑贤    书生王登云妻生性温柔贤慧,但却备受婆婆凌虐。非打即骂,不堪其辱。一日,趁子女不在家中,婆令媳跪地上,暴打不已,且口出秽言,不忍卒闻。姑来,搀嫂起,母不允,姑遂赔跪。母不忍姑跪,强迫起,姑佯装腹痛,称:“嫂嫂起来,就疼的好些了;跪下,又疼开了。”婆无奈,只好让姑嫂同起。王登云自学堂归家,母历数媳妇“恶行”,强令儿子写书休妻。王虽知妻贤,而不想惹母生气,违心写了休书。姑见,从母手中夺来,撕碎掷地,并耐心劝说母亲善待嫂嫂。母终于后悔,向媳妇认错。该剧为诸多小曲戏中流传较广的—种。丑、旦唱做工戏。念白多韵语,风趣朴实,地方特色颇浓。1980年高培阁,田志书,李恒绒等口述,李玉寿记录整理。

    二、民勤小曲戏音乐
    民勤小曲戏音乐,是在民勤民歌与内蒙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,吸收晋、陕、江,渐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形成,属于曲牌连缀体制。眉户剧传入民勤后,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,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戏中,相互融合,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。至今,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,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,多数艺人和—般现众已很难辩别了。艺人们把原小曲戏音乐称“老稠”,把眉户剧音乐称“新调  ”。
   
    民勤小曲戏的唱腔是由调,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。调有甜,苦音之分,腔有软,硬音之剧。小调则主要是民歌,也叫杂曲、春歌。调分二曲调,四曲调,正四调,四平调,六曲调,扬调、迷调、塌塌调八种,腔含三腔、四腔,五腔,正腔,紧腔,拉拉腔、行腔、花腔,番腔,快腔,慢腔,衬腔十二种。
   
    民勤小曲戏的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、眉户的曲牌,如八谱、纱帽翅,大开门,小开门等。也有—部分是根据民歌改编的,如哭皇天,游春,送大哥等。

    民勤小曲戏的演唱—般均用本嗓(即真声),个别调如扬调,花腔等采用真,假结合的演唱方法。其中不少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“接声”(即帮腔)的处理方式,有独特之处。
   
    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,文场乐器主要有大头板胡(亦称曲胡),三弦,二胡,笛予,·唢呐等,主奏乐器为板胡与三弦;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,四页瓦,飞子(碰铃)等。小曲戏原来用的乐器很简单,后来逐步丰富了起来,至七十年代末,演出时增加了扬琴,唢呐,板胡;鼓,小锣,大锣,铙钹、堂鼓、吊镲等。
   
    三, 民勤小曲戏表演
    小曲戏的表演,大都经过清唱,坐唱、彩唱等阶段,才发展进入到地摊和舞台表演。民勤小曲戏早在明初设卫立县之初,曲子就逐渐形成,到明代中叶,开始进入庙堂,成为娱神娱人的主要活动形式。当时称小曲艺人为唱家,弹家,拉家,一人演唱,十数人帮腔,气氛十分热烈。迄明末清初,小曲戏被搬上乐楼,戏台,演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。清乾隆时,建立起多个以大庙命名的“小唱会。”道光时,“小唱会”为众多的家班所代替,这些家班除随火队在地摊“拉小场”演出外,主要以赶庙会唱会戏为主。清末民初,小曲戏尚能与秦腔以风搅雪的形式演出。进入民国,小曲戏‘不敌秦腔的凶猛攻势,终于基本被赶下舞台,重新回到地摊演出和社火队中去。由此可见,曲子戏虽然形很早,而作为“戏”却是很晚——清中叶以后——才初具规模。在曲子戏发展成形之时,秦腔却已在陇原大地上蔚为大观,秦腔的崛起,影响了曲子戏在表演上的进一步发展成熟,尤其许多小曲艺人跳槽改演秦腔(如张汲三,曹开兴等),使小曲戏蒙受很大损失。所以,直至今日,曲子戏仍然保持着它那以唱为主的原始特点。
        
    曲于戏以唱为主与曲子戏剧本有直接关系。曲子戏本来就是说唱文学的一种,发展成戏以后,虽然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法(像本书选录的弹词),但宾白和动作表演的比例,除个别戏外,仍然所占比重甚少。 “一唱到底”的戏占有很大比例,这就给除唱以外的做,念,舞、打、翻等表演手段的发展,造成了不少困难和限制。在曲子戏的表演中,程式规范并不十分严格,相反,动作更多的接近生活原型。武打戏几等于无,个别几处武戏如〈杨八姐闹馆〉,也只是比划几下而已。由于在表演上的这些不利条件,致使曲子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划分不细,影响表演的整体效果。

    民勤小曲戏角色行当略如下:
    旦行:分有正旦,小旦,老旦,媒旦(又称手帕旦,妖旦)等;  
    生行:分有老生,须生、小生,贫生等;
      丑:有大丑、小丑之别;  
      净:分大净,二净。以移植秦腔剧目为多见,小曲戏自有剧目很少有净角。

    名艺人突出表演选例
   
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二瓜子吆车_周玉文主演

     <<二瓜子吆车》演苏三起解太原的故事,为《玉堂春》中的—折。周玉文当年在剧中以矮子身架表演,称绝一时。当崇公道(剧中称“差人”)呼叫车夫雇车时,二瓜子揉紫黑脸,黑白鼻,大嘴,翻穿短皮袄,腰系草绳,脖子上挂一巨型锅盔(大饼),两腿曲在皮袄内,手持牛鞭上场。他身高不足三尺,一步一步挪到台口。听差人说要雇车去太原时,他学着大舌头的声音,瓮声瓮气地以山高路远虎狼多为借口,漫天要价。当看到苏三时,却又流着口水憨笑着说:“这么漂亮的姐姐坐车,—个钱不给也去哩。”接着在拉牛、套车、请苏三上车的过程中,他一次又一次偷看苏三,—次又—次高兴地憨笑;之后,苏三坐在高桌上唱,二瓜子和差人围着桌子一圈一圈走。他手持牛鞭抡着圆圈,伸出—条腿,单腿跳着走路,极做高兴状。两脚轮流向前踢,作上坡状;两腿交替后伸,作下坡状;两腿交替从侧伸出踏下,作过河状。忽然车陷泥坑,二瓜子怕颠宁苏三,爬在地上用肩头推车前进。走了一会儿,二瓜子停车歇息吃饭,把脖子上的锅盔取下请苏三吃,苏三用手把饼轻轻推回,说声“小哥哥请吃”,二瓜子受宠若惊,捧着被苏三碰过的饼,狼吞虎咽,噎得伸脖憋气,提耳朵捶背。在赶路的表演中,苏三每哭唱—段后,二瓜子就唱一段小曲儿为她解愁。先唱一段小调民歌,后唱—段河州花儿,再唱—段河套二人台,再唱一段秦腔。忽而用男嗓唱,忽而学女嗓唱。唱过几段后,二瓜子竟因苏三哭了—路,停下车要苏三笑—笑,否则就不往前走。苏三勉强对二瓜子笑了一下,二瓜子高兴得连蹦带跳,吆着车下场。
    1979年间,我曾数访小曲名角高培阁。当时他已年逾七旬,而精神矍烁,十分健谈。他那里,我记录了近百首民歌和十几个小曲戏剧本,《二瓜子吆车》是其中之—。据他讲,此戏是周玉文“铺子里的货”,他演得较少,所以记得不全,而周当时已作古经年,无法从他那里取“货’了。高的《二瓜子吆车》同我揭访周玉文的唱本多有出入,但似乎又有另一种特色,为之,整理时就取了高的本子为蓝本,脱漏之处根据情节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。此次出版,除了删去个别淫秽语句外,—仍其原,完全保留了它的真实面目。
   
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闹书馆 ——高培阁
      
    闹书馆 , 为《梅降雪》中的—折,叙述狐仙冒名花彦芳到书馆与书生蔺孝贤相会,被花兄锦牛遇见的故事。全剧除呼名、叫门等,无一句念白,从头唱,舞到尾。高培阁(旦),田志书(生),周玉文(丑)联袂演此剧,在当地堪称一绝。
        开场时小生上,边唱边时而低吟,时而出神凝思,时而静坐微笑,时而摇头叹息,—派六神无主,心猿意马的单相思样子。忽然像听到有人敲门,急忙抛书快步前去开门。出门左张右望,见无人迹,方知自已误听,无可奈何地只得回屋关门,强迫自己就烛读书。音乐由缓慢的苦音转为欢快的甜音。小旦扮黑狐仙右手舞扇,左手舞巾,碎步飞上;快跑圆场,边唱边舞。唱到“报恩还夙愿”时,两臂平举,扇巾齐舞,忽然将扇抛到空中,向下场门大翻身,接扇,右臂前伸,右脚向后平伸,左脚蹉步作飞行状,恢复两臂平举舞扇巾的动作后,又将巾向空中抛去,向上场门大翻身,接巾,右臂平伸,左腿向后平伸,右腿蹉步作飞行状,当再次恢复平举舞扇巾后,突然将扇巾一齐抛向空中,大翻身,接肩巾,盘腿跌坐台上,以表示狐仙是从天而降的。随后在唱中站起,左右闪腰,缓步慢行,分花拂柳,整理服装,上前叩门。小生又以为是误会,不予理睬,继续凝神读书。小旦二次叩门,并呼“表兄开门”,小生闻声站起,欲开门,又觉表妹不可能深夜来访,便又归位读起书来。小旦三次叩门,并再次申明是小妹,小生又惊又喜,急忙整理书案,开门迎进小旦。二人对坐,小生颇有局促之象,拿书放书,欲言又止,显得手尽无措,非常尴尬。小旦见状,几次偷笑,用脚尖勾住椅子慢慢向小生方向移动,待两个椅子挨近时,又摸小生手和脸,探询病情,并引得小生道出相思之苦。小旦调皮地和他拜天地以解相思之忧,拥小生进入罗帐。此时弦乐全停,在四页瓦的敲击声中,丑迈八字步溜上,边唱边东张西望,到处搜寻,并从桌子,椅子上跳上钻下,表示搜寻假山、花丛、发现脚迹,跟踪到书馆,发现狐仙等在罗帐中,气得他连跳蹦子不迭,眉毛、,脸蛋,嘴唇—齐抖动。随即拳打脚踢地叫门,小生听见叫门,跑出罗帐,吓得脸色大变,小旦示意不必害怕。开门,丑—步跳进,小旦躲在他身后。丑进门后到处寻找不见人影,责问小生。小旦用传声法告诉小生不要承认。小生假装生气,把丑哄出门外。丑被推出门外跌了一跤,双手摔地,屁殷朝天,翘起头,眉毛上下左右跳了几跳,一个轱辘躲在了墙角。小生,小旦依依惜别后,小旦正欲出门,被丑窜出拦腰抱住,经过一番撕扯,翻滚、圆场等表演,小旦抓起—把沙子撒向小丑,趁小丑迷眼撒手之机,向下场门腾空跃起,两脚平伸,落地后下场。小丑亦边喊边追着下场。

    四、民勤小曲戏班社
    民勤小曲戏形成较早,见于载籍的班杜为道光时胡兆庠的家班,同治间陈友生建立“容尤堂”,尝赴新疆演出,三年乃归,可见有一定规模。
    后其来,较有影响的戏班是民国初年建起的“德俊社”,该社主唱秦腔,但其前身“和盛社”却演小曲。民国十四年(1925),民勤小曲艺人刘国述在武威永和社班主李富贵支持下,请来名艺人王锭子,张汲三,陈来基当教练,招收李世德,黄根成等十余名票友拜师学戏,戏装部分从城隍行宫租赁,部分由民勤富商马和盛经营的“和盛当”捐赠,故名为行宫和盛社,刘国盛自任班主。该剧社仅活动—年零两个月,因刘国述病殁,王锭子、张汲三合同期满返回武威而解体。后,原小曲班行宫和盛社演员李世德在原班基础上,招收曹开世等青年艺徒,创办“徳俊社,”自任班主。民国十八年(1929)马仲英屠民勤,部分艺人逃散,剧社停演三年多。二十三年(1934)至建国前夕,与泰和社合班演出。二十七年(1938),高台东乐艺人辛子平到该社,艺徒曹开世由武威学艺返乡,两人均有新戏献演,使该社声誉日隆。主要演员除李世德,陈来基外,还有刘占奎(艺名刘那么,须生兼老旦)、毛寿山(艺名毛长寿,净兼丑)、马级三(艺名马八三,须生兼丑)、曹开世(艺名曹应靠,净兼须生)、陈元儿(永昌人,旦角),杨生沛(艺名杨生儿、杨旦儿,小旦兼小生)等。建国前夕,收入锐减,人戏称“讨吃班”,1951年解体。
   
    泰和社,创建于民国十五年(1926)。时,原民勤行宫和盛社刘发杰,黄根成、钟常富诸人返乡,吸收小曲、秦腔艺人三十余众,组建起民间业余秦腔班社,刘发杰任班主。农忙务农,农闲演戏,秦腔为主,有时亦串演小曲。民国十八年马仲荚屠民勤,部分演员逃散,剧社被迫停演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重组,只召回十八、九人,无力排演大戏,遂与德俊杜合班演出。主要演员除刘发杰、黄根成、钟常富外,还有刘万镒(艺名刘锁儿,小旦兼小生)、曹开兴(艺名曹旦儿,擅演小曲戏中旦角)等。

    五、民勤小曲戏名角
    胡兆庠    清道光间组建家班,演唱小曲,往来湖坝之间,《镇番遗事历鉴》特载之。
    陈友生    同治间创建“容尤堂”,游艺新疆,三年乃归。
    常清秀    组建家班,自编大型小曲戏《图财害命》,县人为之震动。
    刘发杰    创办“泰和社”,将“小曲儿当大戏唱”。培养生徒,桃李满门,对小曲戏发展有突出贡献。
    曹开兴    人称“曹旦儿”,嗓音甜润,声腔细腻,舞蹈轻盈,身材娇好,一时为县中所共称。
    张汲三   (8939-1956)  乳名张舍儿,民勤县城灯山巷人。自幼酷爱戏曲,十五、 六便以唱民勤小曲戏而闻名。后拜李富贵为师,工旦行。三年满徒后,去西安深造,学会跷功。继至张掖、酒泉访师学艺,终于练就—身绝技。在《游西湖》中扮李慧娘持扇圆场场,恍若乘风飞行,  《泼水))中端盆徘徊,犹如水上飘荡。他可以踩跷从两张高桌上翻下,快速在椅背上跑来跑去。其代表剧目有:《张公背张婆》、《十万金》、《水牢》、《〈赊棠关》,《泼水》,  〈〈宋江杀惜》等。此外,他还能扮演生、丑、净行角色。为人正直,洁身自重,艺德高尚,演戏一丝不苟,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。
    周玉文(1911——1967) , 民勤县大坝乡张茂村人。自幼酷爱小曲,每看戏归,必细心揣摩,暗自练习。以扮演丑角为特出。唱腔圆润宽厚,道白吐字清楚,表演诙谐活泼。他既能把〈〈小放牛》、《钉缸》、《下四川》中的小生演得维妙维肖,风趣动人,又能把《周文送女))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阴功传》中的老生唱得哀婉凄绝,催人泪下。其不但能继前人之长,而且能创自己之新,形成独具—格的表演风格。
    高培阁(1912———1982), 民勤县六坝乡拐湾村人。15岁时就以演花旦崭露头角,尝赴山丹访师学艺,归后,将所学眉户调与小曲戏老调揉合—体,变为新调演唱,深受观众欢迎。他下苦学习秦腔旦角表演及化妆技巧,自制头饰,成为曲子戏第一个帖片子包头的演员。唱腔高远细腻,真假嗓应用自如;表演生动传神,扇帕摇动,婀娜生姿;眉目俏丽,身材细削端方。曾多次远赴内蒙临河、左旗以至兰州等地演出,蛮声艺坛,备受赞赏。代表剧目:〈〈梅降雪〉〉、〈〈小放牛》、《十里亭》、《卖水〉〉、《灵英降香》等。1978一一1981年间,笔者曾多次慕名采访,前后记录小曲戏剧本20余种,民歌近百首。其中属二人台类的曲目如《十里亭》,  〈〈浪亲家》、《卖饺子》经笔者整理,在省内外杂志发表;弹词类的如《苦媳妇》、〈〈姑娘吊孝》、〈〈保柱子借当》、《周月月〉〉等为多种出版物采用。

    六、 民勤小曲戏的演出场地
    小曲戏起初只在地摊子演出。明末,县中始有关庙戏台,因便渐入庙堂,成为敬神娱人的艺术品类。崇祯七年,孟良允联山西客商于城内创建乐楼—座,置办各类乐器多件,工竣日,演戏三天酬神。同年,财神庙戏台建成。迨清,戏台遍布全县,较有名的有灯山楼戏台、火神庙戏台、东湖大庙戏台、雷台乐楼,龙王宫乐楼、苏武庙戏台、枪杆岭山娘娘庙戏台等。
  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关庙戏台。该戏台在县城内东南隅,创建于明崇祯前,原名“乐台。台在关庙内,与山门连—处,座南向北,面对大殿。系砖木结构,双层卧脊飞檐,脊顶置鸱吻兽头.该台采用“一粱八担”的结构方法建成,外观壮丽,气象威严,可三面开放。台柱上刻有花卉图案,窗扉精巧玲珑。前边—角缺—木刻金瓜,相传为名艺人裴小生在此扮演《太湖城》中的孙武,打雷碗时打失。民国十年左右,庙内改修学校,戏台拆除。

    七、与小曲戏有关的轶闻趣事
    清同治末,县人芦半山在天津佣工时,囚侍奉一位患病老人甚谨,老人病愈后图谋报答,将家传制靴技艺传授给他。光绪初半山返乡,遂开设靴铺。因戏靴、朝靴、大加工(一种厚棉鞋)做得好,生意十分红火。第二代传人芦占恩,对戏靴的式样、图案进行了改造,声望日隆。民国十八年,三代传人芦向乐接班经营,戏靴更有改进,远销省内外。芦家靴铺的戏靴以灰绒、冲服呢制靴腰和靴面,靴底有多种规格。靴头下窍台内,缀有各式五彩图案。靴子式样瘦削玲珑,靴底轻巧,尤以坚实耐穿着称。自清光绪初至建国初,甘肃派秦腔演员郗德育、耿忠义,岳钟华、李富贵、牛百顺,王绽子、高希中、牛利民、邵学义等都以穿芦家戏靴为乐事,以为“亮靴底特有动作。”后,陕西,新疆,青海等地的戏曲艺人,也慕名前来定做。建国后公私合营,芦家靴铺撤消,芦向乐改行,芦家靴子于是失传。

    拜舅舅,迎先人
    旧时,戏班认为皮影供奉的庄王是大戏班庄王的舅舅,因此,凡戏班流动演出时,如遇皮影班在附近演出,便立即暂停演出,请出本班庄王,备办供品,去拜谒舅舅。之后,皮影班着人回拜,馈赠外甥—件新袍或礼品。
    若戏班正演出间,有杜火队列阵而来,也要立即暂停演出,待社火队经过后再恢复如常。这是因为戏班认为社火是一切剧种的先人,所以要以礼相让。
 
    演戏告贷    
    建国前,民勤每次庙会戏结束后,按例都要进行一次告贷:主持庙会的会董聚坐庙殿内,艺人们按个向会董们作揖,说:“我们要走了,请会长们帮个盘缠。”会董们按主次角色:表演水准议定数额,写给钱粮,或相当于小麦价格的钱,一般主演给—石二斗或整一石,次角给八斗或五斗,学徒给二斗;此俗是因清末以来,民勤荒年接踵,艺人生活困难,庙会结束后,董事们在庙会款中备些钱粮,解决艺人走时的路费。年长日久,“告贷”遂形成一种习俗。当地谚语:戏价多少莫乱喊,等戏完了看告贷”。

    庙会戏   行会戏
    民勤旧时戏剧班杜赶场子演出,较隆重的是奠台应会戏。会戏有多种,但被视为“正会”的只有“庙会”与“行会”。庙会戏亦有三种情况:一是农活空闲时演出的会戏,如四月初八、五月二十五夏收前、七月十五夏收后,八月十五秋收后的“秋台会戏”,十月二十八日的“查河戏”等,均属此类。二是民俗节日戏,如正月初九的“上九会”,正月十五的“元宵节”,四月初八的“浴佛节”,五月初五的“端阳节”等。三是根据各地庙内所供神位的特点定时演出,如正月十三的“南亭庙会戏”,三月二十的“娘娘庙会戏”,五月十三的“关老爷磨刀会戏”,五月二十五的“三圣母诞会戏”,七月三十的“地藏会戏”,九月十三的“关帝圣诞会戏”等。庙会戏名为祭神,实是娱人,也寄托着人民祈求平安、幸福的愿望,如三月二十的“娘娘庙会戏”,是希望保护儿童平安,四月十五的“祭虫戏”,是想借助神力除虫害,如“城隍出府戏”,十月初一的“祭鬼戏”等,都是为了消灾免祸。
    庙会戏外,就数行会戏举足轻重。旧时,商会下属均设同业会组织,如布匹、绸纱、百货业称“三黄会”,铁匠业称“老君会”,书刊印刷业称“文昌会,”饮食业称“雷神会”等等。各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例会,会间,要清戏班唱戏庆贺,以祈求行业供奉的祖师赐财降福,化吉除凶。
    县中颇有地方特点的两处庙会,一是枪杆岭山的“男会”,一是苏武山的“驼羊会。前者是正经庙会,后者实际是行会——驼羊会举办,而依其会场所处的特定环境,两者都可以称之为“山会”,时间都在四月八和九月九。届时,戏班挂条开演,多则七天,少则五天,车马辐辏,观者如云,是县中最热闹的群众活动之一。之外,尚有祈雨戏,还愿戏,开光戏,丧葬戏,开市戏,保苗戏等,不一而足。
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 张舍儿出家    
    张舍儿即张汲三,民勤小曲戏首屈一指的名角儿。十五、六岁时,嗜戏如痴,遭到家人及亲友强烈反对。一次唱戏,被本家户族从台上拉了下来,绳捆索绑,揪回家中关禁半月有余。后,偷跑到武威学习秦腔,族人不时前往打骂骚扰,而意志未稍改变。这年冬天,张舍儿返回民勤,在他舅舅家杀猪宰羊,摆了四桌酒席,拜求一位爱看他演戏的缙绅帮忙,将他父母及本家户族中主要人物请来,大家以为他回心转意,不再唱戏了,就高高兴的吃喝起来,谁知菜上五味,酒过三巡之后,张舍儿来到席前,给每人斟上—杯酒,扑通一声跪在地上,连叩十几个响头,声音哴哴地说,“上告族长及生我养我的父母,孩儿此身已献给庄王爷,离了唱戏就无法活下去。当年令公曾舍杨五郎五台山出家,今日我单求族长、父母,就舍我到武威唱戏去吧!”说完,又是十几个响头,起身出门而去。张舍儿父母捶胸顿足,说道:“刚生下就不该给他起名叫舍儿,今天果然舍了儿了,这是天意呀!”经那位缙绅解说劝导,张舍父母及本家户族人等只得感慨—番,任其自然了。

    锅里下多少张舍儿
    张舍儿唱戏唱出了名,一时成了县中人所皆知的人物.尤其一些青年男女,为张舍儿甜润的嗓音,窈窕的身姿,动情的表演所陶醉,心里想的是 张舍儿,嘴里说的是 张舍儿,甚至说梦话也是 张舍儿。某女对 张舍儿更是走火入魔,过年做饭,要往锅里下饺子,因心不在焉,问母亲:“妈,下多少 张舍儿?”母惊,女大窘,后因此而传为笑谈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